“关中自古帝王州”。历史上的陕西,周、秦、汉、唐等14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,既有传说时期的黄帝、炎帝这样的部落英雄,也有周文王、周武王、秦始皇、汉武帝、隋文帝、唐太宗、武则天、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帝王,他们在创造辉煌历史的同时,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丰富的遗存。帝王陵便是这些丰富遗存的重要载体之一。 

    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的兵马俑。

      但长期以来,对于陕西究竟有多少座帝王陵?这些帝王陵都有什么特点?学界一直在不断考证。《陕西帝王陵墓志》首次确定并全面披露了陕西82座帝王陵的特点和风采。  

    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陪葬坑进行发掘清理。

      或许是对大自然的认知差异,古人大都相信人死后灵魂会长生不灭,因而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也应是极为丰富、应有尽有的。于是,“事生如事死”的丧葬礼仪,使得帝王们大肆修建豪华陵墓和地宫。他们以自己生前的宏伟宫殿和都城作为示范,在国都附近修建豪华陵墓地宫,并陪葬大量的奇珍异宝。经过几千年的积累,陕西关中平原上,便星星点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陵,成为一道独特的壮丽奇观。    

    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发现的“御驾”铜车马。

      古时国家工程选址风水俱佳

      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,帝王们对于陵寝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。于是,古代帝王陵便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工程,一般由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丞相来监督修建,由少府、太常等机构进行管理。    

    汉景帝刘启及皇后王氏同茔异穴合葬陵--阳陵。

      考古专家介绍,除了前期的规划,帝王陵的选址亦特别讲究风水。早在先秦时期,基于古人对环境的认知与选择,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,丧葬风水思想已开始萌芽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丧葬风水的形成与发展阶段,因此对墓葬选址的要求更高。帝王陵对风水的要求,不仅包括周边的地理、地质、土壤、水文等方面的因素,同时也须考虑陵址对国家、对民族的长远影响,以及政治、军事、交通等多重因素。背山面水、地形高敞是帝王陵的必选条件。

    汉阳陵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。

      事实上,中国早期的墓葬是既无封土和坟丘,也无树木或标志的,直到战国时期,墓葬上才开始出现封土。后来的君主都以封土大小、高低来显示墓主等级,封土愈修愈大,高大之状犹如山陵,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,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,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“陵”。到秦始皇时更称“陵”为“山”,名为“丽山”。从汉代文帝开始出现“以山为陵”,关中平原上的唐18帝陵均为“以山为陵”,气势雄伟高大。  

    汉阳陵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、严阵以待。

      周天子墓无从寻迹汉唐帝陵高大雄伟

      陕西帝王陵,大体上分地上和地宫两大部分。由于西周到春秋早期帝王陵“不封不树”,因而周天子墓很难找到。到了秦国,随着国力逐渐强大,国君的墓葬形制已经由两个墓道的“中”字形,变成了四个墓道的“亚”字形大墓,这在当时是僭越墓葬制度的行为。到秦昭襄王时,陵寝建筑开始出现在封土周围。到秦始皇时,更出现空前绝后的巨大封土陵丘,设计高度达50丈,至今残高仍有70余米。  

    天下第一陵--轩辕黄帝陵。 

    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墓乾陵,这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。

      从形制上看,汉代的十一个帝陵更像一座座巨型金字塔,巍然屹立在长安城的周边。汉高祖长陵封土高大,汉文帝霸陵以山为陵,而汉景帝阳陵除了巨大的封土,周围还有众多的陪葬坑和陪葬墓,俨然是想把生前汉长安城的各个部门都搬到了地下,以达到继续统治天下的目的。 

    乾陵神陵区陪葬的六十一蕃臣像。

      唐朝时,东方帝国影响力剧增,雄踞世界。因而唐代十八帝陵都是气势雄伟,以山为陵,其规制也是模仿国都长安,以乾陵最典型,有内城、外城之分。据悉,除了雄伟的墓冢,帝王陵园是按照“事死如事生”的礼制建设的,因此有多种功能性的建筑,包括寝殿、便殿、门阙、宫墙、礼制建筑、陪葬坑、陪葬墓等。秦汉时期,这种形制进一步明确,而且开始在陵园以外建设陵邑,作为陵墓的附属机构。为祭祀的需要,陵园中一般设置寝殿、便殿、庙,到汉代,帝陵旁则建有陵庙,以供奉皇帝“神主”。 

    唐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。

      尽显天子威仪陵寝陪葬连片成群

      古代帝王生前叱咤风云,死后仍然希望能像生前一样,统治着地下世界。因而,帝陵前陪葬石刻,已成为定制或惯例,数量众多的石望柱、翼马、鸵鸟、仗马、翁仲、石狮等,尽显天子威仪,连片成群的陪葬坑与陪葬墓、地宫珍藏,更显示了天子富有四海。    

    永泰公主墓地宫中精美的彩绘。

      从秦始皇陵开始,陪葬坑中出现大型陶俑军阵,汉代帝陵得到继承与发展,出现了更多的军阵陪葬。此外,西汉各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,成为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陪葬墓大多分布在帝陵以东司马门外神道两侧,少数在帝陵以北,这种布局颇似诸侯和大臣朝谒天子的布置。    

    秦公一号大墓(秦景公墓)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。

      纵观在陕西建都的朝代,多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,又是厚葬盛行的时代,尤其是西周、秦、西汉、唐,均盛行厚葬制度,因而随葬品极为丰富,玉器、金银器、铜器等精美的随葬品应有尽有。雍城的秦公一号大墓历史上尽管有200多次的盗掘,但却仍然发现了3500多件文物。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则更丰富多彩,除了600多处陪葬坑与陪葬墓、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兵马俑、“青铜之冠”铜车马,以及石铠甲、百戏俑、青铜水禽等高质量文物,其紧闭的地宫中所藏的珍品更是难以想象。此外,汉景帝阳陵已经出土了众多的陪葬品及形象精美的“维纳斯”陶俑群,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更为精美,有鎏金铜马、青铜犀尊和四神玉铺首等。

    

    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,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、陪葬墓最多的一座。

      铁汁灌缝防盗唐帝陵陪葬丰富多彩

    

    昭陵出土的仪仗列戟图。

      和秦汉帝陵不同的是,唐帝陵多以山为陵,在山陵南坡开凿墓道,有五重石门,一般在安葬完毕后都用巨石封口,石块之间互相相互铆死,缝隙用铁水浇灌,因此异常坚固。尽管唐代皇帝在临终遗言中都讲到陵墓修建、丧葬观念要节俭,但是继承者均未按照遗言办理,而是大操大办。除了让人震撼的大型石刻,唐代帝陵的壁画亦是精彩,这些壁画透过风格独特的建筑、简约传神的人物、特色鲜明的器物、简洁明快的山水,以及栩栩如生的动植物,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、生活习俗、服饰特色、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,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最真实资料。 

    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。

      与众多豪华帝陵相比,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帝王墓葬稍微节俭一些,地面上的封土或小或没,专家表示这可能与当时提倡的薄葬有关,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。    

    汉茂陵前的马踏匈奴石刻。     

      历史真实印记总数全国第一

      据《陕西帝王陵墓志》统计,目前陕西共有帝王陵82座,总数位居全国第一。在已经确认的帝王陵墓中,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、炎帝2陵外,影响较大的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悼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6陵,秦朝秦始皇、秦二世2陵,西汉11帝陵,以及唐18帝陵等。  

    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。

      此外,还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,秦国23位秦公,以及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的高祖苻健、后秦的太祖姚苌和高祖姚兴,大夏赫连勃勃,北魏的孝武帝元修,西魏的元宝炬、恭帝元廓,北周武帝宇文邕、孝闵帝宇文觉、明帝宇文毓、宣帝宇文赟等陵墓。而众多的陕西帝王陵墓规模都比较大,特别是秦始皇陵和汉唐帝陵,非常雄伟壮观。  

    汉杜陵出土的玉杯。

      徐卫民指出,古代帝王陵当年在建造时,往往倾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因而帝王陵也就成为展现国家实力和反映当时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。帝王陵体现出中国不同时代物质技术的发展水平,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。再加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,帝王陵无论在建筑艺术上、文物价值上,还是在考古研究上,都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、艺术价值。探寻帝王陵墓的秘密,研究其发展演变,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。 

    建于唐开元盛世时期的唐睿宗李旦之桥陵。

    汉杜陵所处之地环境优美,是宣帝年少时最喜欢游玩的地方。

      此外,帝王陵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,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。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,地面上的古建筑往往会遭到破坏,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。与此同时,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,则因为其终年的“与世隔绝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,即使所谓“十墓九空”,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,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,绝对是弥足珍贵的。    

    汉安陵是西汉第二位皇帝惠帝刘盈与张皇后合葬陵。

      保护利用并重陕规划帝陵专线游    

    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。

      《陕西帝王陵墓志》,时限从史前时期到明代,全面收集整理了陕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墓资料。从墓主生平、营建始末、遗迹遗物、研究现状、保护状况等方面全面、客观、系统地展现陕西帝王陵墓的历史和现状,集史料性、知识性、权威性和综合性于一体,为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。 

    汉孝文帝刘恒陵寝霸陵。 

    唐中宗李显定陵。

      而由于陕西帝王陵园气势宏伟,建筑布局严谨,随葬品丰富,也正成为陕西旅游发展的主力军。秦始皇陵是目前陕西帝王陵中唯一的“世界文化遗产”,其雄伟的气势、深邃的内涵、卓越的陪葬品吸引了世界数千万人来此参观,更有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元首来这里观光。汉景帝阳陵地下陈列形式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技术的良好结合,为陕西帝陵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则以其雄伟的气势征服了海内外的游客。随着帝王陵考古的进一步发展,必将带动陕西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。    

    明“天下第一藩”秦王朱樉陵。  

    关中平原上星罗棋布的帝陵及陪葬墓。

      据悉,目前陕西的29座汉唐帝陵,正式对外开放的只有6座,不少帝陵由于交通不便,甚至被撂荒在山野和农田里。陕西为此出台了《汉唐帝陵文物旅游交通线路规划》,拟用两年时间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帝陵旅游道路网,用公路将29座汉唐帝陵连接起来,此举必将为帝王陵的有效保护和“让文物活起来”发挥积极作用。 

    帝陵均高大如山。 

    帝王陵前均有成列的陪葬时刻。

    汉唐帝陵分布图。

 

 

 

退出全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