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珠海斗门南门村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巷里,有那么一间老理发店,店铺面积不大,装饰也非常简单,路人经过时甚至不能辨认出这是间理发店。但在这里,54岁叶国鸿是这家理发店的主人,他手中的那把手动理发剪“咔哧咔哧”已经响了三十六年,那声响仿佛像是一台留声机在播放一首美妙的歌曲,让前来理发的村民陶醉于此,又仿佛在诉说着理发店的陈年往事。
“我在这经营理发店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。”叶师傅笑着说,他是南门村本地村民,18岁的时候就在村口理发了,那时村里的理发店非常少,他骑着自行车带着理发工具在村子里上门帮村民理发。他边介绍着边准备给一名约70多岁的赵老伯理发。只见叶师傅撑起披布,手动理发剪在“咔哧”声的伴奏下,一撮撮白发掉落在地,赵老伯闭着眼,像是享受着这每分每秒的乐趣。不一会儿,到了刮脸步骤,叶师傅说:“刮脸是最考验技术的活儿了。”说话间,剃刀移到了客人的眼部,他熟练地拿捏着剃刀,在眼窝和耳背附近挥动,让旁人看得心怦怦直跳。
“过去跟理发师傅要学多种技术活,譬如梳、剃、刮、掏、剪、染、编等,现在顾客也没那么讲究了。”叶师傅说,一般的理发用剪、剃、刮、掏这几个步骤就基本完成了。
店铺里,一张泛黄的铁质美女海报挂在墙上,斑驳的铁锈散发出历史的气息,手动理发剪、剃须刀、铁梳子、胡刷等古老而简单的理发工具摆放在褪色的理发台上,理发台旁边一面木制边框的镜子悬挂在墙,而在镜子底下有序的摆放着梳洗用的毛巾,理发店装修和摆设简朴的风格,让人感觉仿佛穿越80年代。“之前几乎每一家理发店里都有一张木质的老椅子,它是民国时期时使用的理发椅,距今至少有70年的历史了。”。他用手比划着说,这种椅子之前是每一间理发店必备的理发椅子,它功能多,拉伸折叠样样俱全,坐起来也让人倍感舒服,可惜现在已经成了“古董”,市场上没有卖这种椅子了。
“现在想在外面找到这种理发的老手艺越来越难了。”刚理完发的顾客赵大伯说,来这儿剪头的多是老顾客,有的就住在南门村,也有的是住在附近的,有一些较远的专门骑车过来,这些老顾客大都是老年人,都冲着叶师傅的技术好为人厚道而来。记者发现,有不少周边村民在空余时间喜欢在叶师傅店里闲坐乘凉,拉拉家常,叙叙旧事。
店里的收费标准大人理发一次6元,小孩5元,平均一天能有60元的收入。在空闲时间他有时接一些维修家电的活来增加收入。“村里的后生仔都去发廊理发了,像我们这种老店,只能做一些老顾客的生意,勉强维持下去。”当谈到理发店以后的去向,叶师傅说,像这种老店会越来越少,经营利润也会越来越低,现在都是讲知识的年代,要有知识有文化,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,“剃头佬”这门老手艺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将退出舞台成为人们的一种回忆。